在我国,由于历史的原因,包括注册 会计师在内的会计 审计人员习惯于逐句逐段地对照会计 审计准则条文开展会计审计工作。其中,如果出现会计审计准则没有涉及的问题;或者,虽然有所涉及,但如果没有交代明确,会计审计人员往往无所适从。
无论是从会计审计职业的本质来看,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,会计审计准则与实务之间,都不是这样一种关系。就像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:会计审计的本质是职业判断,而会计审计准则,则是会计审计职业作为一个集体做出的判断。我在多个场合宣传过这一思想。因为这一表述清楚地阐明了会计审计准则与实务的关系,即会计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实务的主体,会计审计准则要体现千百万会计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实践,会计审计实务同样要依赖于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。离开了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总结,会计审计工作,就成了无源之水。
国际准则在中国落地生根
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,不仅是中国会计审计职业的大事件,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成果。如何巩固和光大国际趋同成果,把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转化成千百万会计审计人员的自觉实践,把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果转化成会计审计信息质量成果,是我们当前推进会计审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题中的应有之义。要实现以上“两个转化”,涉及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落地生根的问题。
无论是哪个企业发生的业务,还是哪个地方发生的业务,按照国际 会计准则来办,都应当得出同样的结论———这是国际组织对推进国际趋同目标的阐述。实现这一目标,何其不易。
国际会计准则是用英语来写的,即使是英语国家(包括地区,下同),对同一个意思,也可能有不同的英语表达。对于不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,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本身,更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一大障碍。
不同的国家,有不同的文化、法律、制度、习惯。会计的本质要求是 实质重于形式。要把不同国家的文化、法律、制度、习惯背后的经济实质挖掘出来,找到文化、法律、制度、习惯背后的经济实质,是正确贯彻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提条件。
不同的国家,有不同的交易形式、交易类型、交易组合。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发达市场体系的交易形式、交易类型、交易组合为背景写的。确切地说,主要是以英 美国家为背景写的。同样是发达国家,交易形式、交易类型、交易组合也有不同;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 新兴市场,交易形式、交易类型、交易组合的差异就更大了。找到不同交易形式、交易类型、交易组合中的经济实质,更是正确贯彻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前提条件。
以上几段话,是针对会计准则而言的;其中的道理,对于审计准则,同样适用。所以,要实现前述的“两个转化”、落地生根的目标,就应当在吃透国际会计审计准则核心要求的基础上,在交易实质的把握上,下更大的功夫。把握交易实质,既应当是我们完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、实现全面持续趋同的目标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,也是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千百万会计审计人员遵循会计审计准则、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应当重点关注的领域。
品牌建设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 战略的新的任务。品牌不够多、品牌不够响,既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、服务于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制约因素。
品牌建设离不开推广、离不开宣传。有同志说,职业道德守则不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做广告,所以品牌建设就没法搞。其实,品牌推广,并非非做广告不可。即使是商品品牌的推广,也并非做广告一途。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特点,也就有一个行业的品牌推广方式。会计师事务所是专业服务机构,专业服务机构的特点是什么呢,就是他的专业性。如果体现不出专业性,即使做广告,也不一定有人信。以我 观察,公布研究成果、开展政策解读、发表专业意见、支持专业研讨,是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品牌推广常用的方法。
|